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史事讲将 > 第五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、胡翰、宋慎等

第五章 洪武文臣——刘琏、胡翰、宋慎等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喜欢本大爷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残汉虎胆 大唐黑脸神 重生之我真的只想当暖男 斩剑兵卫忍风帖 愿冥域与你同在 破界之重生异界 不会现在没人玩QQ农场了吧 佚名亦无年 幕后黑手从血族始祖开始

刘琏,字孟藻,浙江青田人,刘基之长子,词旨高雅。而运思深挚。著有自怡集一卷,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,江西布政司右参政,为胡惟庸党所胁,堕井死。

胡翰,学博无所不究,为文章明洁简峻,论议出人意,款句洒然,不落坌俗之态。雅好泉石,幅巾短杖,著书以自乐。有劝之仕,剧谢之。太祖聘致,授衢州教授,预修《元史》。初学古文于吴渊颖菜怜,宋潜溪攻举于业,移书招之同学。

宋慎,浙江浦江人,宋濂长孙,明朝政治人物。宋慎原为仪礼序班,与其祖父宋濂、叔宋璲共同在内廷为官。宋慎因胡惟庸案牵扯并被诛杀,家族贬至茂州。其在职期间勤政爱民,体恤当地的老百姓,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,死后被当地人民所纪念,在一些史书有其资料记载。

叶兑,字良仲,号四梅先生,别号归根子。浙江宁海县纡岸人。元末明初名儒。他以平民身份向朱元璋献计,建议“北绝察罕,南并张士诚,抚温台,取闽越,都金陵“之方略,称“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“。

陈汶辉,字耿光,四都梅岭人,壮年远游各地,了解风土民情,后归隐诏安初稽山,朱元璋闻汶辉声誉才学,屡征不应。明太祖征聘经明行修科遗才,汶辉才上京应试,得第一,称“八闽元士”,授职礼科给事中。其间,汶辉以谏官身份多次上疏,奏请朝廷减轻沿海边民赋税,扫除所沿袭的元末弊政,建议广收天下文武贤才等。汶辉还奏请效法程灏所陈10件事,以致明太祖斥责他“志大言迂,不达时变”,而把他调任大理寺丞。

陈汶辉调大理寺后,发现张廉使、李知府等错案,又上书陈言,指出此案按“内旨”办事,违背法理。朝廷“须念得贤之艰,少知爱惜”。汶辉擢升大理寺少卿后,适开国功臣李善长蒙冤下狱,他又冒死力争,请求为李平反。不久,山东张宪使因惩处内戚,明太祖降旨大理寺判处张某极刑,汶辉问明案情后,竟然“封还御旨”,明太祖大怒,即派锦衣卫将汶辉押赴刑部问罪。汶辉慨叹是非不分,“直道不行也”,经过金水桥时赋诗一首,便投水自尽,不久,明太祖感到后悔,便亲自作文祭之,赐葬,赐太子少傅,谥文烈。据载汶辉享年90余,《明史》有传。善诗文,著有《南皋文集》等。

陈宁,明太祖朱元璋时有御史大夫,后因胡惟庸案被杀。

曾鲁,明初藏书家、学者。字德之,一作得之。新淦人。年仅七岁时,就能默诵《五经》,一字不漏。稍稍长大后,博古通今。大凡数千年国体人才,制度沿革,他没有不知道的。以文学才华闻名于当时。曾鲁率领里中豪杰,聚集少壮保卫乡里。准备牛和酒,开陈顺逆。众人都遵守约束,没人做不道义的事。人们称他居住的乡里为君子乡。

陶凯,字中立,自号“耐久道人”,浙江临海人。出身寒微,聪颖好学,常以诗文书画交友,颇负盛名,被誉为当时文坛之首。深得朱元璋赏识,被朝廷征召,官至礼部尚书,为制定明代乐章礼仪,典章制度做出重要贡献。

王宗显,自号怀隐道者,其生平里贯欠详。据载著有《医方捷径》,又名《医方捷径指南全书》,其中主要为药性、功用及救急方剂等。现有多种刊本。

王祎,字子充,号华川,义乌来山人,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。幼从祖父王炎泽学,后师事柳贯、黄溍。游燕京,上八千言书论时政。危素、张起岩举荐于朝,未被纳用,遂归隐青岩山著书,名声日盛。朱元璋率部攻取婺州,祎应召,被任为中书省掾史。进《平江西颂》,朱元璋大喜,说:“吾固知浙东有二儒,卿与宋濂耳。学问之博,卿不如濂;才思之雄,濂不如卿。”授江西儒学提举司校理,累升侍礼郎,掌起居注。出任南康府同知,抚定创残,收廪贤士,南康得以安宁。朱元璋召议即位礼,因所陈不合上意,出为漳州府通判。上疏建议“忠厚以存心,宽大以为政”,“浙西既平,课敛当减”。召修《元史》,与宋濂同为总裁。书成,升翰林待制,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,教皇太子经学。

奉诏书往云南招谕梁王把都归顺。六月,抵云南,申明利害,梁王本有降意,适元残部遣脱脱至,约梁王联兵抗明,胁迫梁王杀祎,次年十二月遇害。建文初年,追赠翰林学士,谥文节。正统中,改谥忠文。学有渊源,为文醇朴宏肆,浑然天成,条理不爽。著作有《大事记续编》、《王忠文公集》及《重修革象新书》。

高启,江苏苏州人,元末明初著名诗人,在文学史上,与刘基、宋濂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,又与杨基、张羽、徐贲被誉为“吴中四杰”,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“明初四杰”,又与王行等号“北郭十友”。字季迪,号槎轩,平江路长洲县人;洪武初,以荐参修《元史》,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,受命教授诸王。擢户部右侍郎。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,获罪被诛。高启曾为之作《上梁文》,有“龙蟠虎踞”四字,被疑为歌颂张士诚,连坐腰斩。有《高太史大全集》、《凫藻集》等。

云奇,南粤人,明初宦官,守西华门内使。据其《墓碑铭》载,胡惟庸在府中伏兵甲,请太祖到府中观井涌酒泉,云奇预知胡惟庸谋逆,力阻太祖行驾,被误认为无礼,死瓜槌下。太祖追赠某监左少监。嘉靖时追赠司礼太监。

郭景祥,濠州人。与凤阳李梦庚皆从朱元璋渡江,主管文书,辅佐谋议,分别担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。一同被调往浙东分省,不久,又同时被调入,担任大都督府参军。

许瑗,字栗夫,江西乐平名口村人,是著名《文献通考》作者马端临的外甥。陈友谅带领水师,大举进犯,包围了太平府城。城内只有三千士兵,但由于众志成城,防守严密,陈友谅攻打了一个月,城池仍安然无恙。不幸,连降大雨,护城河河水暴涨,攻城船只随之升高,陈友谅乘夜深人静之机,命令士卒把楼梯从大船尾部搭上城楼短墙,潜入城内。许瑗偕同花云、王鼎率领众将奋力巷战,无奈寡不敌众,终于被敌擒住。被捕以后,他们仍抗骂不屈,最后壮烈牺牲。当地百姓怀念他在世功德,偷偷收集许瑗遗骨、埋葬在凌火高台下。

京剧《战太平》叙述的就是这个悲壮的故事。不久,朱元璋收复了太平,追赠许瑗为大中大夫、轻车都尉、高阳郡候,并在太平府衙右侧建祠祭祀。为了纪念许瑗,太平知县庞尚鹏又在祝圣殿西侧,建起了“忠臣祠”,题匾是“开国忠臣”。

周颠,明无名字,人以为颠,遂名。建昌人。举止非常,言语髯髴,人呼颠仙。善写真,尝自写貌于皇城五凤楼上。初乞食南昌,后不知所终。《明史本传》、《画史会要》、《名山藏》,在金庸名著《倚天屠龙记》里,周颠是明教五散人之一。

铁冠道人,元末明初道士。名中,一作白中,字景华,又字景和,号真常,字涵素。以春秋应举不第,遂放情山水,遇异人授太极数,谈福祸于咫尺之间,神验非凡。壬寅,明太祖下豫章,邓愈荐祖师于帐前,召问兵事,遂如预言,后居都下数年。一日无故自投大中桥下,借水遁而去,后潼关守奏云,某日祖师策杖出潼关而去,正其投水日也。建文时复见于金陵,做歌曰,莫逐燕,逐燕自高飞,高飞入帝畿,皆如所卜有靖难之事矣。后授前于二周洞微,与张三丰、冷启敬、于梓人、赵原阳、张景忠、陈立兴为方外友。祖师为人狷介寡合,稍涉伦理事,辄语他,言类佯狂乱。生平戴一铁冠,故世称铁冠真人,著有《鸿钧元文》,《玉景秘旨》,《皇极体要论》,《元元真书》,《洞玄秘要》。市传《透天玄机》为祖师著,非也,或有传《铁算心易》为祖师著,更非也,传说是刘伯温的师傅,隐居华山,他传给刘伯温的是“天文地理、奇门遁甲、阴阳顺逆、星斗分野,并推测中华外夷一切吉凶及一万五千年三元劫数”。

梅殷,明朝大臣,字伯殷,归德下邑人。汝南侯梅思祖从子,天性恭谨,能骑马射箭。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,以驸马都尉封荣国公,任山东学政。精通经史,堪为儒宗。梅殷深得明太祖信任,太祖遗诏称其“老成忠信,可托幼主。敢有违天者,汝讨之。靖难之役起,建文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,募兵四十万,抵御朱棣。为奸人所害,加谥荣定,以长子梅顺昌为中军都督府佥事,次子梅景福为旗守卫指挥使。

李祺,明初开国功臣、韩国公李善长之子,尚娶明太祖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,封为驸马都尉。《明史》记载:李祺,功臣子,帝长婿,颇委任之。四方水旱,每命祺往赈济。

欧阳伦,进士出身,朱元璋的女婿,娶安庆公主,因“数遣私人贩茶出境”牟取暴利而被朱元璋赐死,年39岁。

孙炎,字伯融,应天府句容人。身材魁梧,跛一足,谈辩风生,雅负经济。元末与丁复、夏煜游,有诗名。朱元璋下金陵,从征浙东,以功历官池州同知、华阳知府、行省部事,为朱元璋召致刘基、章溢等。总制处州时,会苗叛,与知府王道同、元帅朱文刚同被擒杀。炎时年四十,追赠丹阳县男,谥“忠愍”。朱彝尊《静志居诗话》称其诗“谲处似李长吉,质处似元次山”。《明史》有其传。

杨基,元末明初诗人。字孟载,号眉庵。原籍嘉州,大父仕江左,遂家吴中,“吴中四杰”之一。元末,曾入张士诚幕府,为丞相府记室,后辞去。明初为荥阳知县,累官至山西按察使,后被谗夺官,罚服劳役。死于工所。杨基诗风清俊纤巧,其中五言律诗《岳阳楼》境界开阔,时人称杨基为“五言射雕手”。少时曾著《论鉴》十万余言。又于杨维桢席上赋《铁笛》诗,当时维桢已成名流,对杨基倍加称赏:“吾意诗境荒矣,今当让子一头地。”杨基与高启、张羽、徐贲为诗友,时人称为“吴中四杰”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三国,汉高祖亲自匡扶汉室 封地一秒涨一兵,太后你该如何是好? 家父汉武,子不类父? 御史大官人 大秦: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! 逼我当皇帝是吧 三国:袁神,启动! 穿越:从八佰到巴顿 我真的没打算造反 大宋第一侯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