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史事讲将 > 第十四章 直言敢谏——韩宜可

第十四章 直言敢谏——韩宜可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喜欢本大爷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残汉虎胆 大唐黑脸神 重生之我真的只想当暖男 斩剑兵卫忍风帖 愿冥域与你同在 破界之重生异界 不会现在没人玩QQ农场了吧 佚名亦无年 幕后黑手从血族始祖开始

韩宜可,字伯时,浙江山阴人,明初名臣。耿直敢言,弹劾不避权贵,出为陕西按察司佥事,当时官吏有罪,凡处笞刑以上者皆谪屯凤阳,韩宜可上疏抗争,认为官吏有罪,当按情节轻重分别治罪,不宜一概谪屯凤阳。曾奉命撰写祭祀钟山、大江文,谕日本、征乌蛮诏,皆合旨意,特授山西右布政使,后因事被谪云南。建文帝即位,起用为云南参政,入拜左副都御史,卒于官。

韩宜可,为官清廉,最早的时候只是个地方官,后来被提拔为监察御史,虽然只是个正七品的小官,却可以经常见到皇帝,并且提出一些建议。当时丞相胡惟庸恃功怙宠,飞扬跋扈,其他大臣对此也心知肚明,却因惧怕胡惟庸的权势,没人敢上书弹劾。韩宜可得知此情况后,连连上书明太祖朱元璋,并列举了胡惟庸的一些罪行,希望以此将他弹劾,同僚都非常佩服他这种不怕死的精神,但也认为他这次必死无疑,居然敢得罪丞相胡惟庸。

果不其然,胡惟庸没有受到惩罚,而韩宜可却被锦衣卫打入大牢,差点被判处死刑,幸亏朱元璋认为韩宜可是个不错的官员,在不久后,就下令将他释放,并官复原职。按照常理来说,吃过苦头的韩宜可应该有所收敛,变得稍微有些圆滑,但他的接下来的事迹更让人瞠目结舌。当时朝廷抓了一批犯人,本来打算送到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去修建宫殿,韩宜可却上书阻止,并觉得这些人当中肯定会被冤枉的。

本来此事已经得到皇帝朱元璋的批准,满朝文武没一个敢有异议,唯独韩宜可特立独行,同僚们都为他捏把汗。结果,朱元璋听从了韩宜可的建议,对这些人重新审判,果然审出了不少冤假错案,从此对他更加器重。后来,朱元璋认为韩宜可劳苦功高,就准备将一名犯罪官员的妻女赏赐给他,以表示对他功劳的肯定。韩宜可果断拒绝,并且说道:“罪人不孥,古之制也。有事随坐,法之滥也。况男女,人之大伦,婚姻逾时,尚伤和气。合门连坐,岂圣朝所宜!”

听了韩宜可的话,明太祖朱元璋相当高兴,并且称赞道:“一般大臣受赏,无不欣然接受,今韩宜可不为女色赏赐所动,真是清正肱股之臣啊!”有一次,别人诬陷韩宜可生活奢侈,朱元璋就选择了微服私访,亲自到他家一看究竟。来到韩宜可家后,看到一家人挤在几间破房子里,且都穿着带补丁的衣服,家里的锅碗瓢盆都很破。朱元璋微笑着问道:“老韩啊,你是不是偷偷把钱藏起来了?”韩宜可立马将家里了的箱子都拿出来,当场倒空给皇上检查,并且说道:“微臣从不藏钱,也没有钱可藏。”

第二天上朝的时候,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,极力地称赞了韩宜可的廉洁,并且不许有人再因此事诬陷他,否则定当严惩。另外,朱元璋还说道:“处世为官,应当抑奢侈,弘俭约,戒嗜欲;以利天为利,利民为利才是啊!”纵观洪武年间的那些大臣,敢怒怼朱元璋的寥寥无几,敢于直谏却能屹立不倒的,更是屈指可数,而韩宜可则是其中一位。

这番英姿飒爽,不但当时名扬一时,更被后世诸多言官效仿。好些人说起韩宜可,都称赞他胆大包天,敢惹权贵骂重臣,但如果仅这么说韩宜可,只能说后世那些言官同行们,不过学了个皮毛,因为韩宜可最得朱元璋敬重的一条,不是他的敢骂,而是他的讲原则。因为韩宜可人生中一个重要信条,就是对事不对人,无论骂的多厉害,却既不为私人恩怨,更不为个人荣耀升迁,始终一心为国,铁骨铮铮。

生活中的韩宜可是一位十分温和淡定的人,就算下了牢狱,都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,听说要用刑,也像没事人似的,把看守都震傻,每次面对朱元璋,不管这位铁腕帝王如何发飙,他这里都丝毫不慌不忙,慢条斯理的说事。特别令后世诸多言官自愧不如的,就是韩宜可每次骂人时所写的奏折,不但文风厚重,而且言之有据,每篇都条理清晰,证据确凿,都是摆事实讲道理,从不搞人身攻击。有时候一些重臣被韩宜可批评了,嚷嚷着要理论,朱元璋二话不说,直接让人把奏折送了去,要这些苦主驳斥,接着这帮人就清一色哑火,因此他“以锄奸显忠为己任”,战斗力常年生猛。以至于朱元璋再次赞叹,说全国的官员,都应该像你一样啊,说罢后的朱元璋,下令把这件事写进《邸报》,由通政司发布全国,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好好学习。

韩宜可也写了不少好文章后,终于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:就任山西右布政使。在还没有巡抚制度的洪武年间,这就是山西省的二号人物。在这个新岗位上,韩宜可任职时间不长,工作却十分卖力认真,以《献征录》里的说法,到任之后不但大力打击官场潜规则,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,更大力抚恤百姓,从各类公务开支中省出费用,用以充实预备仓。当时山西专门收容孤寡的养济院数量,以及储备救济粮的预备仓,建设成绩都名列前茅,所谓“百司肃然,上下属目,翼见真儒之用”,正是韩宜可的出色业绩。但出色了没一年的韩宜可,还是遭到了人生最沉重一击,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,突然获罪被贬,与同僚山西参议王景一道,被撤职发配到云南临安建水县充军。

至于这场风波的原因,在正史记录中绝口不提。地方志的说法,则是五花八门,比较一致的说法,是《献征录》和《两浙名贤录》里的说法,是由于参议王景在征税工作中犯了错要被重办,韩宜可认为处罚过重,再次上书弹劾,没想到就这一个小事,反而给闹大了,非但没救了王景,自己也一道给发配。

这件事充分说明,在体察圣意方面,韩宜可毫无进步,朱元璋一辈子十分恨的,就是小吏贪污,但凡碰到类似事,都是一抓一大片,逮着尾巴就顺藤摸瓜往大了办,比起当初骂胡惟庸来,这事才是真正逆了龙鳞,韩宜可的倒霉,也就顺理成章。这次跟斗栽的有多狠?他和王景甚至栽出了大明历史记录:头两位被贬官到云南的明朝士大夫。当时的云南,是大明刚刚收复的国土,以少数民族为主,生活穷困且民风凶悍,在世人眼里,可谓穷山恶水的绝路,发配到这地方,人生前途基本全废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三国,汉高祖亲自匡扶汉室 封地一秒涨一兵,太后你该如何是好? 家父汉武,子不类父? 御史大官人 大秦: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! 逼我当皇帝是吧 三国:袁神,启动! 穿越:从八佰到巴顿 我真的没打算造反 大宋第一侯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