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史事讲将 > 第四十二章 举旗反明——黄萧养

第四十二章 举旗反明——黄萧养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喜欢本大爷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残汉虎胆 大唐黑脸神 重生之我真的只想当暖男 斩剑兵卫忍风帖 愿冥域与你同在 破界之重生异界 不会现在没人玩QQ农场了吧 佚名亦无年 幕后黑手从血族始祖开始

黄萧养,原名黄懋松,广州府南海县冲鹤堡潘村人,广东农民起义领袖。从广州大牢越狱,举旗反明,义军达十万余人,进攻广州城,杀死镇守的安乡伯张安,据五羊驿为行殿,自称顺民天王,年号东阳,授官一百多人。朝廷派右佥都御史杨信民、都督同知董兴率军镇压,围城八个月,在白鹅潭战斗中箭身亡。

黄萧养,童年时代遇上连年的灾荒,父亲无力缴纳租税,将黄萧养抵押给大地主当小工。少年时代,游方僧人萧大悟到村上行医,将其赎出收为徒弟,黄懋松为谢师恩自此改名为“萧养”。青年时代黄萧养常年巡回在家乡及沿江一带的沙田地区,为农民治疗疾病,期间与“占沙抢割”的土豪发生冲突,杀死土豪的手下,因此入狱,后获大赦。出狱后,在离乡到沿湖地区给盐商当帮工,盐商为牟利,武装私运,黄萧养在押船途中遭官兵追缉,被押送到广州司监囚禁,在囚中因同监的江西客商怂恿,遂越狱造反。

黄萧养义军兵船300余艘,进攻广州,本地官军征调在外,无兵御敌,明廷慌了手脚,把曾经在广州当过布政司参议、颇有点声望的杨信民调回当巡抚,把镇守雷廉地方对付瑶壮民族的安乡伯张安所部调回征剿,还要调备倭都指挥杜信的部队,但因海防也吃紧调不来。

黄萧养义军就开始攻城,总兵官安乡伯张安率同都指挥佥事王清,领兵5000人、船200艘来救,遇到义军船300余艘接战,这位总兵官正在“醉卧舟中”,官军却已大败,到了沙角尾,官军溃散,张安溺水死,王清被生俘、“面缚至城外,使呼城中开门”。当时守城的千户钱惠“立城上,戟手骂清又被移他所,呼如前”,钱惠“援弓、射之”,王清结果被杀,原先义军兵器不足,“至是得火枪等器,其势遂大。”张安覆灭,广州城更吃紧了。

义军造吕公车、云梯攻城,40余日不解,又分兵“转掠乡村”,广东官吏奏报,北京兵部只好敕调广西、江西官军来援。事实上广西当局也自顾不暇,只好把以前调援广西的广东军徐瑄部队调回应付,可是这位“懦弱患风难事事”的徐瑄磨磨蹭蹭,行动缓慢,有意避战。只有江西方面调了董兴来,正式任命“都督同知董兴充左副总兵官,调遣江西两广官军往广东剿贼。”

在义军围困下的广州先是缺饷,再是缺粮,跟着柴也缺了。杨信民在危困之中到任,运用他往日的声望,施行一套软的手法,怀柔招抚。首先“开城门,发仓廪,刻木契给民出入,避贼者悉收保,民若更生”另外对黄萧养实行劝降“多方招抚,降者日至”派人到黄萧养义军营约期对话,信民轻车出城,“隔濠与语,贼党望见欢曰:果杨公也,争罗拜,有泣下者,贼以大鱼献,信民受之不疑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三国,汉高祖亲自匡扶汉室 封地一秒涨一兵,太后你该如何是好? 家父汉武,子不类父? 御史大官人 大秦: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! 逼我当皇帝是吧 三国:袁神,启动! 穿越:从八佰到巴顿 我真的没打算造反 大宋第一侯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