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历史军事 > 史事讲将 > 第七十七章 保卫北京——陈循

第七十七章 保卫北京——陈循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喜欢本大爷的竟然一个都没有 残汉虎胆 大唐黑脸神 重生之我真的只想当暖男 斩剑兵卫忍风帖 愿冥域与你同在 破界之重生异界 不会现在没人玩QQ农场了吧 佚名亦无年 幕后黑手从血族始祖开始

陈循,字德遵,江西泰和人,进士,授翰林修撰。正统中,累进户部右侍郎,景泰中,进华盖殿大学士。尝集古帝王行事,名勤政要典,英宗复辟,谪戍铁岭。石亨败后,循上疏自讼,释为民。循著有芳洲集十卷,与东行百咏集句,均《四库总目》行于世。

陈循,五岁丧母,十岁丧父,仲兄早卒,独与比他大十岁的长兄德逊相依,兄弟二人团结相处,和舟共济,生活清苦。少年时候,以聪慧闻名乡里,“初入乡塾读书,不三数过辄背诵,老成咸异之,叔父陈一敬罢官归,从受业,大有造诣”。十七岁为邑庠弟子员,文学已出其辈类,部使者行县,屡试之,在高等,声誉籍然。乡试第一,礼部会试第二,按会试考官拆卷第一名是陈循,因主考官梁潜是江西泰和人,与陈循是同乡避嫌,遂改以洪英第一。殿试时陈循终于以实力获得状元,是明代第十二名状元,也是在北京录取的第一名状元,明朝前期的十一名状元都是南京考取的。

陈循高中状元后,授翰林院修撰,他对朝廷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,为官后常随侍帝王左右,历事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、景泰五朝,在朝四十三年,是重要侍臣之一。朱棣至北京,命他取秘阁书进宫,于是便留在朱棣身边,仁宗时任侍讲,宣德初年受命入直南宫,日承顾问,并赐给玉河桥西面的一座豪华府第。朱瞻基巡视时,陈循仍是随从,不久升侍讲学士。

起初朝廷大事,官吏和百姓建言,以及奏章的草拟,都是“三杨”主持,史称“政归三杨”。到陈循入文渊阁,典机要事务时,杨士奇、杨荣,已先后去世。陈循和曹鼐、马愉三人掌内阁。由此,内阁三大臣皆为状元郎,礼部遵照常例由杨溥主议大事,英宗朱祁镇认为杨溥已年老,应休息颐养,命陈循等予议。陈循受圣旨:“凡处军国重务、应制等文字及大官给膳,悉同士奇,日侍经筵讲说史故事如故。”

宣德时期,御史张楷献诗忤旨,得罪宣宗,将要治罪,陈循从中向宣宗解释说,张楷也是出于一片忠爱之心,于是得到解脱。御史刘祚上疏触犯皇上,引得宣宗发怒,陈循婉言为他解释,宣宗才免刘祚一死。梁潜以职务违错被逮,使者均来自皇宫,人皆惶恐,陈循与梁潜居同院,尽力庇护他的家人。梁潜平日所作诗文类稿,当时多散逸,循遣人访求于市,倍价赎还,“今锓梓以传者,公所赎也”。

陈循的学问颇为当时学者所推崇,他的诗作也有不少好作品,是明代的文学家,如《省亲诗赠郭绍容》。与王直、王英受命修《宣庙实录》,他的著述还有《芳洲集》十卷、《东行百咏集句》九卷、《芳洲年谱》一卷。陈循是明代第一个官至一品的状元,他为人宽厚,关心人民疾苦。景帝朝,有一年冬天,皇帝到河南、河北视察,适逢大雪,麦子冻死。循上疏,请求拨款购买麦种给百姓补种,代宗允准。

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南侵,明军溃败,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,陈循与礼部尚书胡滢、吏部尚书王直等率百官谏阻,然而英宗被王振蛊惑,不听劝解,执意亲征,结果发生了“土木堡之变”。土木堡之败,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,消息传到京城,皇宫上下一片恐慌,当时有拥立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者,陈循即对众臣说道:“虏寇理屈而情畏,大势必不敢久留圣驾,当立皇太子正位东宫,以郕王辅佐,再想办法把皇帝迎回来,其他的不用多说了。”当时宦官金英说:“英宗的长子只有二、三岁。”陈循回答说:“但生一日,即是主人。”于是太皇太后下诏,立英宗仅有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,以郕王朱祁钰监国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完蛋,我来到自己写的垃圾书里了 杀了那个妖鬼 后院通古代:开局秦始皇来敲门 不想当COSER的女仆不是好揍敌客夫人 世子稳重点 开局征服太子妃,成就至尊九千岁 亮剑:我有无限装备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我叔宋太宗 和忍者恋爱吧!
返回顶部